前 言
纳米实验室、硅及先进半导体材料、极端光学仪器……这些科技感十足的词语是否让你觉得陌生而神秘?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学部杭州少年文学院、杭州少年理学院的社员们却在社团主题活动中与它们来了一次“零距离接触”。
2025年1月16日—17日,杭州少年文学院、杭州少年理学院四至六年级的30名社员前往浙江大学国际科创中心水博园区,开展了为期2天的社团主题活动。本次活动的主题为“科幻启思 文学润心 信奥赋能”,活动融合了科幻文学与前沿科技等多元要素,让每一位社员沉浸式体验科技之趣,感受文学魅力。
活动首日,社员们走进了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。孩子们浸润于科学研究的氛围之中,目之所及都是科学家们的事迹成就和卓越风采。
在极端光学技术与仪器全国重点实验室,社员们看到墙上中英双语展示的普朗克名言,听着老师们的讲解,孩子们纷纷朗诵起来。此刻,象征浙大科学精神的“求是之光”也正在他们身后被点亮。
在实验室科研工作者的带领下,社员们还探访了硅及先进半导体材料等多个全国重点实验室。什么是极端光学?光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?一粒沙经过了怎样的“旅程”才能变成芯片?先进科技如何在实际中应用?社员们积极与科研工作者对话交流,展示自身科学素养的同时,了解了许多前沿的科学知识。
参观过程中,大家发现了一个特别的展柜,里面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已经攻克和尚未攻克的科技领域。社员们看到大部分领域已经插上了红旗,但还有一些空白领域亟待研究探索,这也正是国家科技的发展趋势和未来需求。通过参观学习,大家深刻感受到了自己作为国家未来主人翁的责任与使命。
浙大水博园也是科学家、科研人员工作和生活的地方,社员们进入食堂就餐、入住研究生公寓,提前体验了大学生活。同时社员们也都怀着一份小小的期待——那就是能遇见科学家,与他们交流。
下午,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周旻教授以“‘飞’起来的科幻小说”为题,给社员们带来了一场丰盛的文学盛宴。周旻教授从孩子们喜爱的《飞屋环游记》,讲到凡尔纳的《气球上的五星期》,再到晚清的科幻小说创作……新颖的文学材料,扎实脉络梳理与思辨性的话题让社员们对科幻文学有了新的理解。
“《纳尼亚传奇》属于科幻作品吗?”“为什么科幻作品是‘飞’起来的?”“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幻作品?”讲座结束后,社员们与周教授交流畅谈,分享了自己阅读过的科幻作品,以及对科幻作品的看法。
皮影作为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传递着光与影的古老艺术魅力。社员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了皮影的相关知识,接着大家自由组队,小组合作,一起亲手制作了经典皮影人物。
当老师们搭起幕布,架起灯光,社员们一下子兴奋了起来,都迫不及待地上台来排练自己的皮影小节目。
“挺好玩儿的,以后我可以给我们班同学表演了。”“没想到表演起来挺有难度的。如果身子不低下来,人物是投影不出来的。”体验结束后,社员们兴致勃勃地和老师分享着感受。
活动次日,由Carport编程创始人、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材主要编委David,为孩子们带来精心设计的编程与人工智能专业课程。
老师将抽象的编程概念转化为生活中的具体实例,向社员们抛出了一个个有趣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。
有了思维的铺垫,下午,社员们小组合作,轮流尝试编写代码,整个过程充满了惊喜与挑战。老师将编程知识融入趣味盎然的游戏情境中,通过编写趣味游戏代码,如石头剪子布等,引导社员们主动分析游戏规则并将其转化为编程逻辑,帮助他们逐步建立编程思维。
课程最后,数学1+1俱乐部的洪老师也结合David的提问,和社员们一起开展了一场数学头脑风暴。
本次社团主题活动,为社员们提供了一个多元学习与多重体验的平台,他们参观感受、实践参与、交流互动,每一位同学都收获满满。
家长们也对本次社团主题活动给予了许许多多的好评。
文学部小微
微信公众号
文学部小微
微信视频号
杭青少文学部
小红书